南昌大学档案馆

汪海燕:盛放的知性百合

发布时间:2009-07-29     阅读量:


 
  11年前,一位毕业生从南昌大学材料系走出,凭借着对材料学科的执着追求和热爱,开始了自己的漫漫科研之路;11年后,硕果累累的她重返母校,教导众多学弟学妹,只要肯追梦,所有困难都会为你让路。她用实力说话,在无国界的材料科研领域泼洒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南昌大学的优秀校友——汪海燕。
心怀感恩 成绩斐然

  初见汪海燕博士,不由得为她知性的气质所折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报告厅里,她精练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与其他报告一样,内容专业而高深;与其他报告不同,在ppt正文的第一页,就是一份翔实的感谢名单。汪博士解释道,上面的每个名字都是曾经给过她帮助的人。是无数人无数力量的汇聚,促成了她今日的成功,“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走。”这份真挚的感恩之心感动了在场的每位听众。 
  一段人生,总有一些经历,看似艰辛,但弥足珍贵。当被问到刚到美国时的状况时,汪博士坦言,那确实是一段无法轻描淡写的历练。初到美国,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和科研强度的增大,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刚刚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前三年,生活和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协调,她硬是撑了下来。是执着钻研科学的理念,让她毅然决然决定将年幼的儿子送回国内,一心扑在学习和科研上。 
  Has the shed only then to have,这句古老的美国谚语告诉我们,有失必有得。艰辛背后,汪海燕博士用钻研的精神致学,一项又一项奖项就是自己持之以恒努力最好的成绩单。“每个人在科学面前都是平等的,我从不认为女性是研究科学的弱势群体。”相反,汪博士认为,耐心、细心是比照同等水平的男性具有的优势,在国外部分理工科学校的录取政策上,也会更加倾向于女生。十多年以来,论文总数130余篇,80余篇SCI论文,汪博士是当之无愧的“高产女王”,她现身说法,鼓励更多的女性加入到科学研究的大潮中,为这一神圣的领域增添新的力量。
心系祖国 贡献力量

  身在国外的汪海燕博士一直心系祖国。近几年来,她在致力于自己科研的同时,没忘记为培养更多有能力的中国学生而努力。美国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汪教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汪博士参与的课题小组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来自中国,下学期即将参与进这个小组的四名学生也都是清一色的中国人。在谈及国内新一轮的留学浪潮时,汪博士以前辈的身份客观表达自己的态度。她认为,青年学生走出来未必是坏事,国外更加激烈的人才环境会使留学生的竞争力提高。但同时我们要理性看待留学热,提前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相信每个留学生在经历了国外生活之后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收获颇多,最终提升自己能力和竞争力。
重回母校 充满期待

  回到母校,徜徉于在风景如画的前湖校园里,汪海燕博士谈起母校环境的今昔对比,赞不绝口。她欣喜地说:“前湖校区很美,让我眼前一亮,很高兴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此精良,在这样的环境和优秀师资的带动下,不难想象,将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回顾往昔在昌大求学的经历,汪博士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她深情地说着曾经给过她重要启迪的老师的名字,表达出对恩师的感恩之情。2006年,汪博士还发来了一封致材料学院全体同学的信函,信中抒发了她作为昌大校友的豪情、对材料科学的挚爱、对母校和老师的谢意以及对昌大学子的诚恳勉励。 
  “时刻坚信我们是最棒的!请以身为我们中的一员而自豪!”采访过程中,汪博士反复强调这句话,她把希冀和期待付诸其中,乐于看见更多的中国学生为科学事业增光添彩,她寄语南昌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勤奋是取得一切成功的基石,要有信心把握机遇,用知识包装自己,然后为了理想而全力奋斗,一往无前! 
  知性如兹,汪海燕博士以她恬然的气质,微笑地感染着南昌大学的莘莘学子。她犹如一支在材料科学领域欣然绽放的百合花,用自己的芬芳渲染这片神奇的领域,一路凯歌。 
  汪海燕简历:南昌大学材料系1998届毕业生。毕业后被免试保送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1999年赴美国北卡罗纳州立大学攻读博士,2002年获博士学位。 
  汪海燕博士2003~2005年间在美国洛斯阿洛莫斯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 1月开始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助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2001年获MRS研究生奖,2005年获TMS Young Leader 奖;2007年获美国空军青年学者研究奖;2008年获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美国海军青年学者研究奖,2009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奖。迄今共申请到8项美国发明技术专利,为全美21名VIP青年研究奖获奖者之一。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在国际会议宣读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