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档案馆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17-09-29     阅读量:

        历史沿革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化学工程系。1995年江西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与江西大学化学系合并组建成立化学化工学院。1999年化学化工学院的化学工程系与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环境工程系合并,成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03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年复名为“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包含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系以及环境与安全工程、化工与制药工程、装备与测控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工科学院。
       化学工程系:创建于1958年-9月,是当时江西工学院的四大系之一。首届开设无机化工和硅酸盐化工专业。1959年设立基本有机化工专业并开始招生。化学工程系最早设立在南昌市司马庙原来的老工农中学内,1960年6月,化工系迁到本市第四交通路江西工学院原校址。1960年化工楼建成,是当时江西工学院仅有的两座教学楼之一,也是化学工程系从1958年至2005年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大楼。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被迫停课。1968届学生到江西生产建设兵团锻炼。1969年江西工学院与江西大学(理科部分)合并组建江西理工科大学。化学工程系先后辗转武宁县、景德镇办学,1972年搬回原校址。1972年恢复“基本无机化工”和“基本有机化工”专业并开始招生,1976年增设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并开始招生。1977年,化学工程系共有学生343人,教职工81人。实习基地有福州、天津、上海等地的一些工厂。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条件的制约,办学规模比较小,化学工程系在艰难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1977年后“拨乱反正”,化学工程系走上稳定的办学之路,着手制订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建立实验实习基地,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在基本有机化工专业的基础上,开设食品工程专业(1986年该专业从化学工程系分离成立食品工程学院)。1984年基本有机化工专业更名为精细化工专业。1986年增设环境工程专业(大专)。1998年化学工程系基本无机化工和精细化工专业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调整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02年化学工程系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制药工程专业,2003年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2006年,化学工程系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截至2010年12月,化学工程系共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本科专业和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化工过程机械、流体机械与工程、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化学工程、动力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任教师45人。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始于1986年化学工程系的环境工程专业(专科)。1993年环境工程专业升级为本科专业。1994年环境工程专业划入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并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997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点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化学化工学院的化学工程系与“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合并成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03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博士研究生。2005年学院开设安全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2006年被授予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2007年开设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09年成为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截至2010年底,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共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安全工程3个本科专业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任教师35人。


       学院概况
       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拥有化工与制药工程、环境与安全工程及装备与测控工程三大学科。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安全工程和环境科学等7个本科专业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程、化工工艺、生物化工、化工过程机械、流体机械与工程、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8个硕士点以及环境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自主设有环境与能源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学院为依托的“生态环境”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环境工程学科、化工过程机械学科是“十五”和“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此外,还具有相关专业的工程硕士、同等学力、高校教师等非学历研究生教育。
       学院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在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6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3人,硕士学位的64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32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赣江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10余人。现有在校生共2,2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生26人,硕士研究生250余人,本科生1,900余人。


       教育教学
       学院拥有优越的教学条件和先进的实验装备条件。前湖校区实验大楼面积2万余平方米,另外还有青山湖校区的教育部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共青校区的鄱阳湖前沿研究基地等实验教学场所。实验仪器设备先进,拥有德国Christ冻干机、瑞士万通861型离子色谱仪、德国元素Liqui TOCII总有机碳分析仪、德国元素Vario MACRD CNS元素分析仪、美国PE 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6890N气相色谱仪、叶绿素荧光仪、2695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过程控制仪器成套装备、化工原理成套试验装置等重要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经费达2,000多万元。学院建设有化工原理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省级试验示范中心。
       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参与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并承担和完成了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课题。在抓好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相关资源,着力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在省内外技术先进的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相对稳定的校企协作关系。
       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大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在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大赛、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创新大赛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得各级奖项。学生还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从2003年至今,连续8年开展“4·22世界地球日”环境保护宣传主题活动,该项活动连续三年被评为学校最佳主题活动一等奖,并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之一。


       科研工作
       学院设有环境工程研究所、化工设计研究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精细化工工程研究中心及清洁生产审核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以学院为依托,建设有鄱阳湖研究中心、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鄱阳湖湖泊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低碳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学校和省部级科研基地与平台。学院拥有政府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乙级)、环境工程设计资质(乙级)、环境污染治理资质、清洁生产审核资质、化工工程设计资质、压力管道以及压力容器设计资质等多种技术服务资质,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学院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培育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等10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达到2,000余万元,并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在结合江西省鄱阳湖国家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多次承担与之相关的国家和省级重大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得到江西省主要领导的肯定。同时,学院教师密切结合江西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承担来自生产一线的科研项目560余项,横向科研经费达5,000余万元。
       学院还注重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与交流,先后主办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业水污染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培训班”、“第六届流域管理与淡水湖泊保护开发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鄱阳湖流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以及以鄱阳湖湖泊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题的“香山科技会议”,引起了国际和国内学术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