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档案馆

机电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17-09-29     阅读量:

         历史沿革

       机电工程学院源于1958年江西工学院的机电系,当时有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和电机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同时机制专业也招收三年制工人班。1959年,机电系改称机械系,增加铸造工艺及设备、锻压工艺及设备两个专业,招收4年制本科生。至此,机械系拥有机制、铸造、锻压三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到1960年,这三个专业改为招收五年制本科生。1961年4月,江西科技大学部分一年级学生转入江西工学院机制专业学习。1962年,建筑专业61级学生转入锻压专业,土木专业61级学生转入机制专业学习。1964年,部分师生下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第一届招收的机制、铸造、锻压三个专业的首届五年制学生如期毕业。
       因“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年机械系办学遭到破坏,全系处于停课状态。1967年开始,部分学生“复课闹革命”,到工厂边上课边实习,另有部分学生选择下乡支农。1968年,全系大部分教工下放农村参加劳动锻炼,69、70级学生也遣放到生产建设兵团锻炼。1969年,江西工学院与江西大学理科合并,成立江西理工科大学,本系改名为江西理工科大学机械系。同年,江西农学院农机系并入本系;江西理工科大学迁校至武宁县。1970年,又迁至景德镇,机械系机制专业和农机专业招收一年制“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员。几经辗转,1972年,江西理工科大学得以迁回南昌。1972年,江西理工科大学撤销,恢复江西工学院,同年,之前下放农村的老师都陆续返校;机制专业也开始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员。从1973年到1976年间,机制、铸造、锻压三个专业都以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员为主,其中1976年又增加了内燃机专业。其中锻压专业还与工厂合办了一年制培训班,农机专业招收一年制培训班学员。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机械系的机制、铸造、锻压专业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春入学;内燃机专业也从1978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2年,锻压专业、工程热物理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这是江西工学院最早的一批硕士点招生。1985年,根据学校要求,机械系部分教师分流出去成立食品机械系;同年,机制专业和铸造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部分教师分流出去成立经济管理系。1987年锻压专业获“金属塑性加工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机制专业、铸造专业、工程热物理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机械系更名为机械电子工程系,并进行了专业调整,将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铸造工艺及设备、锻压工艺及设备、内燃机等专业调整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汽车与拖拉机两个专业。在潘际銮校长的主导下,于当年分流部分教职工成立机械电子研究所,成为南昌大学成立后新建的重点研究所之一。当时的机械电子研究所坚持以科研为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承担了许多重大科研课题,在机械制造技术的许多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金属塑性加工学科获批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博士点,即后来的“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
       1995年,机械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机械电子研究所、电力电子研究所和机电工程研究中心合并组建机电学院。
       1999年,学校在机械电子工程系与机械电子研究所基础上,成立新的机电工程学院,同时自动化系和电力电子研究所分离出去成立自动化学院。2000年机电工程学院获批组建江西省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3年至今,机电工程学院将学院系所调整设立为:机械工程系、动力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2011年批准)、工程训练中心,并将下辖的6个教研室改组为6个具有科研和教学功能的研究所,即:机械制造工程研究所、现代设计研究所、机电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车辆工程技术中心、先进成型制造及模具研究所、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所。从此,机电工程学院迈入快速发展新时期。  

 

       学院概况
       机电工程学院经过50多年的变迁和发展,现已成为专业门类较广,学科层次齐全的学院。学院现下设机械工程系、动力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工程训练中心,有6个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研究机构:机械制造工程研究所、机电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先进成型制造及模具研究所、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所、现代设计研究所、车辆工程技术中心。独立的科研机构有:机械电子研究所、江西省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现代机械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铁道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研究所、塑性成形研究所。有2个市级科研机构挂靠学院:江西锂电新能源技术联合研究院(宜春市)、南昌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学院现有教职工148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教授31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6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9人,硕士学位的39人。
       在办学层次上,学院于1993年在学校最早实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办学。现有本科专业4个: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热能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与其他学院合作办学专业2个: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硕士点10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工程热物理、精密仪器及机械、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工程;博士点5个:材料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先进材料及制备技术、材料连接与快速制造;博士后流动站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学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优质课程4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

 

       教育教学与科研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师资水平;同时教学也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以服务实践、服务社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以相对独立的二级学科为实体,以原有的教研室为基础,建立了集教学、科研、学科为一体的基层教学科研机构研究所、研究中心。根据需要,建立了围绕“制造科学与工程”领域,集科研、教学、学科为一体的实验体系,完善了实验室管理体制;确立教师教学、科研双重角色,以研究所(中心)为基层组织、以实验室为基本单元,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实验人员为辅助,以研究生、本科生为主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以教学、科研组织为职责的研究所机构,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
       学院注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研人才培养,现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名、国务院特殊津贴6名、中国青年科技奖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全国“三八红旗手”1名、井冈学者1名、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名、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名、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3名、省教学名师4名、省骨干教师16名。名誉校长潘际銮为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温诗铸为学院名誉院长。
       在科研成绩方面,2006—2010年,学院到账经费共计1,99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为1,264万元,横向经费为726万元。获科研奖励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9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1999年以来国家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近5年发表高水平论文775余篇(以三大检索系统和核心期刊发表为依据)。
       学院通过科研活动和成果利用,改善师生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和环境,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院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为本科生开设综合性设计性专业实验,如学院所属的江西省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积极探索,利用国家“863”计划“爬行式全位置焊机器人系统研究与产品开发”的阶段科研成果“轮履式机器人”,确立为学院四个专业的核心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开设综合性设计性专业实验课程。
       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背景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科学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性和动手实验操作性活动,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或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在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成绩突出,成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突出特色,2006年至今,学院每年均有学生获得国家级科技竞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