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档案馆

第一临床医学院

发布时间:2017-09-29     阅读量:

         历史沿革

       1936年10月,教育部开始筹建国立中正医学院,聘请林可胜、陈志潜、王子玕、颜福床、朱章赓、金定善、黄建中等7人为学院设计委员,以林可胜为委员会主席,陈志潜为秘书。嗣后又加聘潘骥、左维明为设计委员,并聘美国圣路易大学医学博士王子玕为国立中正医学院筹备主任。11月3日,学院设计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在南京教育部举行第一次委员会会议。经王子玕亲自勘定,并经江西省政府于1937年1月征收南昌王阳明路东一带地基为学院办学地址。3月,江西省政府拨付国币17万元,迁移院址内坟墓和平整地基。4月,江西省政府决定江西省立医院作为国立中正医学院的实习医院,建筑工程在教育部开标,大楼中标造价为国币32.6万元。此后,学院扩充地基,收购院址附近民田,不久建成临时办公处、学生宿舍、院长住宅及教职员宿舍。5月,中正楼及男女生宿舍开工。6月19日,教育部聘请王子玕为学院院长,7月3日正式就职。根据《国立中正医学院组织大纲》规定,院长室设秘书1人。在院长下设教务、训导、总务3处,每处各设主任1人,由院长在教授中选聘兼任。聘汪西林为秘书长兼英文副教授,旋兼训导组主任;聘唐宁康为教务长,兼化学副教授。学院内设会计室,会计室主任直接对中央政府主计处负责,“惟依法受本学院院长之指挥监督”。
        国立中正医学院倡导学生“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精神,教育学生“终身为贫病者服务”。学院制定《国立中正医学院学则》,明确“以培植公医人才,倡行公医制度,增进民族健康为宗旨”的办学宗旨,学生修业年限为6年。学院设有解剖、生理及药理、病理(包括法医)、内科(包括放射学)、外科(包话妇产科)、公共卫生6个系科。1937年8月2日,在南昌、南京、武昌等地举行当年度入学考试,并录取新生120名。9月25日举行开学典礼,10月4日正式上课,报到学生108名。
        1937年8月5日,日机轰炸南昌城,学院房屋受到破坏,10月20日,学院又在一次空袭中中弹。12月8日,教育部下令学院择地迁移办学,12月13日,开始向吉安迁移。12月23日,全体人员和公物到达吉安,借白鹭洲中学上课。1938年1月24日迁往永新县城,借住永新县城大成殿、图书馆、王家祠等临时院舍,2月3日开始上第二学期的课。1938年6月,学院购买永新县城内盛家坪地基,建筑临时院舍,同年9月建成。
       1938年秋间,因战事失利,11月4日教育部下令国立中正医学院迁往云南昆明。11月6日,首批人员出发。12月,全部人员抵达昆明。此时,教育部统一招生分发新生71名。1939年1月,学院购买昆明城郊白龙潭地基,兴工建筑临时院舍。同月,学院奉教育部令招考平津沪学生,录取新生23名。同月19日学院借昆明青年会为教室,又开始上课。3月,建成昆明白龙潭临时院舍,同月即迁入新院舍。5月,联络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及云南省立医院商讨滇南医学教育、卫生机关合作办法。8月,学院取消秘书处,改设教务、训导、总务3处,教务处主任由王子玕兼任,唐宁康为训导处主任,陈充恩为总务处主任。9月国立中正医学院与上海医学院联合,在昆明市设市门诊处。10月,教育部统一招生委员会分发新生62名。
       1940年2月,刘南山任教务主任。8月,赵以炳为教务主任。因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有伸向昆明的趋势,同月24日教育部电令国立中正医学院迁移黔西一带地区,同时,教育部同意该院学生享受公医生待遇。9月,学院迁设贵州镇宁县城,修理镇宁县城东岳庙,租赁民房为临时院舍。因城镇较小,医院实习发生困难,学院将四年级学生送去贵阳国立湘雅医学院暂时借读。10月,教育部统一招生分发学院新生60名。11月,学院在镇宁县城设立保健室,后改为门诊处。
       1941年5月,江西省政府以赣省医药人才缺乏,商同王子玕院长并陈准教育部,要求学院迁回江西。8月 ,录取新生73名,并在泰和县鱼池口、永新县盛家坪两处同时兴工建筑院舍。9月4日学院开始迁往江西,四、五年级学生设班泰和院舍,一、二、三年级学生设班永新院舍,总办公处设永新。12月,学院在永新县设立门诊处。1942年8月招收新生50名,以刘南山教务主任兼泰和院舍院务主任,陈世彬为总务主任。因两地分设,诸多不便,1943年在永新添建房舍,筹设医院,秋季开学,泰和的高年级学生一并迁往永新。1944年7月,长沙失守,赣西告危,学院奉教育部令将低年级学生迁至唐江镇,高年级学生迁至南康镇,1945年1月,又迁福建省长汀县。因寻找教学房屋十分困难,除向早已迁来长汀的厦门大学商借中山堂外,另租民房以为临时教学住宿之所,一面赶购城西旷地增建实验室、男女生宿舍4栋,勉强维持办学需要。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学院准备迁回南昌,因学院原有校舍被日军炸毁,仅余残破男生宿舍1栋,也为军队占用,几经交涉,雇用修葺,终于在1946年1月始将四、五年级学生迁回南昌市原校址。同年7月11日,全部师生迁回南昌。
       国立中正医学院在1942年时有正副教授13人,特约教员2人,讲师14人,助教10人,技佐2人,医师4人,护士3人,其他职员34人;
       学院前六届毕业生人数为:第一届(1943年)26人;第二届(1944年)45人;第三届(1945年)25人,另有借读生1人;第四届(1946年)18人,另有借读生8人;第五届(1947年)34人,另有借读生17人;第六届(1948年)31人,另有借读生37人。
       国立中正医学院成立后就因战争到处搬迁,经费短缺,致使设备和房屋建筑十分简陋。据1947年统计,学院在校学生数365名,教员49人,职员49人,学院有德国高倍显微镜20余座和一般显微镜30架,其他设备微不足道。房屋建筑有实验室5幢、男女生宿舍2幢、教授住宅5幢,教职员宿舍1幢,毁于兵火的中正大楼已被修复。
        1949年前,无论战时或平时,医院都是国立中正医学院的一部分,人员、物资概由学院提供,学院迁到哪里,医院就设在哪里。当时中正医学院集中了一批国内外较有名望的专家、教授,无论有或没有医院,还是与其他院校合办医院,专家们仍坚持一边教书,一边行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专家学者,才使学院历经8年抗战,7次迁校,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仍能维持下来,也正是这一批专家学者,为新中国成立后附属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曾在医院工作过的专家学者有米景贤、凌惠扬、刘南山、王肇勋、蒋士焘、谭士杰、黄克纲、周大同、文士棫、杨大望、黎鰲、胡锡献、符式珪、黄玉兰、程懋坪、徐日兴、刘为纹、贺宪武、段如麟、傅滨、张肇祥、经劼人、许秀青、季长宜等。
        1949年5月,国立中正医学院附属医院由南昌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接管。8月1日,改名为南昌医学院附属医院。9月6日,医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军区后勤卫生部军管,由张波等军代表主持医院工作。10月1日,南昌医学院与四野医科学校合并为华中军区医学院,医院亦改称华中军区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波任院长。合并后原医学学校的师资张国忱、吴秀兰、张铸文、常铭纲和部分日籍医生调入附属医院,增加了师资和技术力量。
       1950年1月20日,医院住院部扩建工程落成,医院病床由60张增加到250张。在党政、人事、供给上成为独立管理和核算单位。10月,军队学校更改番号,华中军区医学院改名中南军区医学院,医院亦改称中南军区医学院附属医院,医院设内、外、妇、儿、五官、眼、牙、X光、检验、药剂等科室,有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165人。1951年12月15日,军队学校更改番号,中南军区医学院改名第四军医学院,医院也改称第四军医学院附属医院,有床位229张,医技人员163人。1952年11月,军队学校更改番号,第四军医学院改名为第六军医大学,医院改称第六军医大学教学医院,增设皮肤科与护理部,开设床位196张,医技人员及管理人员243人。1954年3月18日,全军统一编制,第六军医大学教学医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三医院。8月26日,中南军区决定:一七三医院由江西军区负责供给,党政工作、行政管理、干部调配由江西军区领导;业务指导由中南军区卫生部负责。10月10日,中南军区对一七三医院的隶属关系又作了调整,将一七三医院划归第八军医学校领导与供给。同年,第六军医大学迁往重庆,医院部分卫生技术人员也随校赴渝,师资和技术力量受一定影响,当第八军医学校由汉口迁南昌,技术力量又得到补充。同时,总后卫生部、中南军区后勤卫生部,不定期从所属医院、学校先后调了一批科主任来南昌,加强了医院师资和技术力量。当时来医院工作的有段春和、张铨、伍书辉、徐德明、王季鸿、陈大谟、闻人坚、周绍高等教授、专家。中南军区后勤卫生部派苏震、唐玉方等同志充实医院领导班子,加强医院管理。1949—1954年间,医院除为临床教学服务外,主要收治的是解放军和志愿军伤病员,为了临床教学需要也兼收诊治部分地方病人。
       医院1955年被划为江西省军区的中心医院。195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军医学校集体转业与江西医学院合并,一七三医院改称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部分临床、医技科室向新医院搬迁,临床科室增加到16个,床位由250张增加到500张。1968年10月,医院的263名卫生技术人员和干部下放农村。12月4日医院亦下放南昌市,隶属市卫生局,改名南昌第一医院,科室改为连队建制。同时打乱科室和医护界限。1969年5月,江西医学院与江西中医学院合并,改名为江西医科大学,1970年2月迁吉安青原山,医院与学校脱钩。1972年4月,江西医科大学由吉安青原山迁回南昌,医院与学校复钩称江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恢复科室建制,卫生技术人员和干部陆续回院。11月14日,省革委会决定,撤销江西医科大学,恢复江西医学院和江西中医学院,医院亦恢复原名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05年9月28日,江西医学院与南昌大学正式合并,医院更名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沿用至今。

       医院概况
       第一附属医院占地面积近12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600张,实际开放2,000余张,拥有临床、医技科室40个。 
       医院现有在职员工2,300余人,离退休人员500余人,在医院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中,有全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11名(全省共2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10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2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32人,省高校骨干教师20人,省主要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省卫生厅学科带头人16人,正高职称181人,博士97人。
       医院科研和学科建设省内领先。建院以来,荣获国家发明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实现了江西医学界国家“863”计划、“973”计划主持项目、中华医学科技奖零的突破,被卫生部批准为江西开展人体器官移植两家指定医院之一、江西开展试管婴儿技术的两家指定医院之一,被中华骨髓库指定为江西唯一一家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定点医院。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领先学科14个,省高校重点学科6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专业15个,卫生部内镜专科医师培训基地4个,国家级诊疗中心1个,省级诊疗中心5个,省级研究所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28个。
       医院秉承 “德高术精,福泽人民”的院训。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医院医保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首批院务公开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为全国唯一拥有2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医院。近5年来,医院先后涌现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应急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先进个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批先进个人。
       2008年12月,医院开始在南昌市象湖新城建设占地890亩、开放床位3,200张的新院区,建设工作目前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医疗工作
        医院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德技双馨,建设和谐平安医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坚持“强管理、重内涵、抓节支、促发展”的医院管理方针;坚持公益性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坚持通过硬件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医院2010年门诊量达131万人次,日门诊量多时超过6,000人次;住院病人6.8万余人次,病床使用率连续十年超过100%。
        医院信息化建设国内领先,是全国电子病历试点医院,在省内率先建立了电子病历和医生工作站系统、手术和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国家疾控中心信息系统成功对接,成为全国实现传染病和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的三家试点医院之一。
        医疗设备方面,医院拥有64层CT、3.0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高档螺旋CT、GE四维彩超、VIVID7全息彩超、数字胃肠机等高精尖设备,在省内处领先地位。

        教育教学
        医院始终将教学摆在与临床、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配备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同时成立教学管理办公室,配备了充足的教学管理人员。近年来医院筹资数百万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如建立临床技能实验中心,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还建有面积约700 平方米的图书馆,目前藏书48,907册,配备有网络电子阅览室。医院还专门成立了江西省医院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培训中层干部,为医院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医院现有教研室28个,临床科室30个,医技科室15个,专科门诊42个,研究所3个,实验室5个,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1个省级特色专业(麻醉学),2个品牌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4门省级优质课程(外科学总论、内科学[消化]、影像诊断学、临床麻醉学)。
        医院现有博士生导师22人(在岗11人),硕士生导师174人(在岗158人)。2010年培养各类研究生共计626人,其中在院博士生24人,在院统招硕士生554人,在职研究生48人。医院为研究生教学管理拨付了充足的经费,其中博士研究生人均3,000元,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人均2,000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均1,000元;同时对培养研究生的导师给予专项津贴,其中博导人均3,000元,硕导人均1,500元。
       医院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组织编写的《临床医学试题库系列丛书(光盘)》《高等医学院校通识课程试题库》《医学影像诊断学》等教材,广泛应用于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其中全院200余名专家、教授历时半年完成的《临床医学试题库系列丛书(光盘)》为江西医学教学课件编写史上的一件盛事。医院“麻醉学”、“医学影像学”荣获“省级教学团队”;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荣获全国第十届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优秀奖;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江西省多媒体优秀课件制作竞赛一等奖各1项。

       科研工作
       医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动力,科学研究为手段,以打造研究型创新型医院为目标;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互转化,医疗水平与科研水平共提高的发展思路。拥有江西省高血压病研究所、江西省消化道疾病研究所、江西省消化系疾病重点试验室、全国内镜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南昌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南昌大学烧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省优秀创新团队3个,省高水平学科2个,省医学领先学科15个。是江西省医学会18个专业委员会主委的挂靠单位,有学术机构主委20名,副主委66名,常务理事67名,中华医学奖评委4人。
        “十一五”期间,医院共承担课题897项,资助经费达4,8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66项,国家重大新药创治项目2项,“863”项目1项,“973”前期1项。吕农华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获中华医学三等奖,实现了省内零的突破。获省科技术进步奖和省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共27项,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678余篇,出版论著51 部,其中SCI收录52篇,核心期刊946篇。开展新技术100余项,科技鉴定60项,其中国际先进6项,国内领先34项,国内先进20项。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66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68项,每年开展各种学术活动1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