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档案馆

【母校90年】张从恒:我在南昌大学五十年

发布时间:2011-04-27     阅读量:

      我是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分配到原江西大学政教系任教的,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上上下下,东奔西走,很多事情使我终生难忘。下面的一些小故事、小插曲是青年一代想象不到的,但都是我在南昌大学的亲身经历。 

一种三养(种菜,养鸡、鸭、鹅)

    1960年,正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克服经济困难,江西开展了三养工作。当年9月,我到哲学系后,因为没有课,系里便派我去养鸭子,住在学校风雨操场的大棚下,每天出去放鸭,大学老师成了“养鸭青年”。记得有一天晚上,住在大棚养鸭的一位青年老师,到学校附近的稻田里抓到几条黄鳝,就用脸盆煮着吃,几个人吃得津津有味,有说有笑。 
参加建校劳动

    江西大学是1958年建校的,60年代初,学校还在大兴土木,搞基本建设。按照当时“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师生们每年都要轮流参加一个月的校内外劳动。他们在学校基建工地搬砖运瓦,干得不亦乐乎。我曾被系里派去建在青山湖边的砖瓦窑参加烧砖瓦劳动。我也曾和师生们到永修县江益公社的江益农场参加农业劳动。 
     60年代初的江西大学(现青山湖校区北区)周围都是农田,交通很不方便。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副校长李云扬亲自带领师生挖土筑路,修起了一条从校门口直通北京东路的大道(现江大南路的前身),方便了师生们的出入。 
经济困难时期的大学生活

     因为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每月只有26斤粮食,加上副食品供应,每人每月只有定量供应的3两猪肉、3两食油,因而营养严重不足,很多人得了浮肿病,我也是其中之一。但学校对得浮肿病的人有特殊照顾,就是可以在食堂每天买一小碗黄豆汤。 
     另外,南昌的夏天特别热,经常在38℃左右,教室、办公室都没有电扇,更不用说空调了,只能摇着扇子工作,真是挥汗如雨。冬天的南昌又特别冷,气温经常在0℃左右,水塘里都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为此,学校从农村买来很多稻草,供师生们垫在床上度过冬天,真是“睡稻草、暖又香”。 
到农村插队落户

    1968年以后,为响应毛泽东“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几百万中学生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当年,江西大学被撤,绝大部分教职工下放到永修、德安、武宁等县的农村插队落户,按毛泽东的“五七”指示,组成“五七大军”,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时间长达三四年,直到1972年江西大学复校后,教职工才陆续返回南昌。 
     我被下放到了永修县白槎公社三溪桥大队马路生产队,除了参加农副业劳动,还要上山砍柴,自己做饭吃。和我同时下放到三溪桥大队的还有生物系的吴文谱、刘世平、黄淑云等老师。期间,我和刘世平曾被调到大队办的中小学上课,我给学生上过《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英语》、《体育》等课程。1970年,修建柘林水库,我被调到永修县民工指挥部当施工员,日夜战斗在大坝上。和我同样当施工员的有政教系的黎健老师,1971年,九江地区在德安县的马??组建了九江教育学校,我则被调到该校上历史课。 
教学科研逐步走上正常轨道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教学工作逐步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1977年后的江西高考阅卷工作不是集中在南昌,而是分散在各地区进行的,省教育厅委托各高等院校派人下去作巡回检查。江西大学负责到抚州和赣州地区作巡查工作,哲学系派我和数学系的裘伯明、物理系的万利仁、中文系的刘国清、外语系的闵宇瑞前去巡查,经过十多天的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 
     1980年,江西大学在原历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历史系,并开始招生。原哲学系的党史教研组合并到历史系的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这样,我就到了历史系,开始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我先后担任了《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带领学生到井冈山、韶山、南京等地实习,还参加过省内外的多次学术会议,并先后在《江西大学学报》、《南昌大学学报》、《党史文苑》、《江西近现代人物传稿》等书刊中发表论文和物传记20多篇,近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