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医学院
1921年-1949年
发布时间:2017-05-06 阅读量:
民国时期的江西医专
(1921年-1949年)
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成立
江西医学院的前身为1921年诞生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20世纪初期(1911—1921)由于军阀混战,伤员频增,以培养医生的医科学校应运而生,先有1912年归国留日生王若伊等创立的“江西军医学校”,后有1921年由爱国志士何焕奎任校长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公立医专成立之初,先租赁南昌解家厂民房三进为校舍。
1922年,赣南内战爆发,伤兵源源而来,公立医专师生被征召诊疗。诊疗人员倍感辛苦,坚持工作20多天,方得脱身。其后公立医专师生以不受医疗报酬请求固定校址,才获准南昌市贡院前公产房屋1栋(位于今八一公园前南昌市卫生学校)为公立医专固定校址。何焕奎《医专事略》载:“翌年(1922)赣南发生战争,伤兵运省者,多如薪积,陈督嘱曾军医课长振奎邀同教员学生等为执治疗之役,奎与杨(杨瑞苞)、钟(钟季襄)、喻(喻智静)三君及学生数人,并不受酬,唯以批校址为请,于是似风飘飘之医校,至此乃翘然,有校址矣。”
1923年以后,陆续建筑教学楼房、实验室(实习室)及职员宿舍一栋。
为应首批学生临床实习之急需,公立医专于1924年创办了诊疗所,何焕奎兼任所长。该所设内、外两科,刘清叔任内科医长,吴克俊任外科医长。1925年7月,由李为涟代吴克俊为外科医长。同年10月,由王光宇(子玕)任校长兼所长,刘清叔、李为涟仍分为内外科医长,并将附设诊疗所院舍楼上房间改为病室,楼下又增设诊疗室数间。至此,公立医专粗具规模。
公立医专于1924年前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及章程制度,每年按期招收新生,聘任数名专职教师,开始走上了正常规范的办学道路。
1924年,方本仁任江西督军后,论功行赏,委任部下军医担任一些重要职务,还欲掌握公立医专,让何焕奎辞职,但在省内知名人士宋育德等人的反对下,才于1925年10月改委王光宇(子玕)为校长。
1925年春,教育部视学王家驹、洪逵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建设情况深为赞许,报教育部覆准立案。此时,学校已有5班(期)学生。
1926年,公立医专首届学生15名毕业。次年,学生9名毕业。
1926年11月,北伐军克复南昌,张绍衢奉命为本校维持员。
江西中山大学医学部和江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
1927年2月,公立医专改属江西中山大学,改称中山大学医学部,中山大学委员李为涟为医学部主任。八一南昌起义以后,江西中山大学停办,中山大学医学部更名为江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同年8月18日,学校奉令暂时停止招生,限期“清党”。教育厅厅长陈礼江委任李为涟为本校保管员,旋即改委为校长。学校一时处于混乱状态,此后数年,每年招生都要事先得到批准。
此时,学校抓紧了附设诊疗所(附属医院)的巩固和发展工作。1927年2月,江西中山大学医学部将附设诊疗所改为附属医院,由刘清叔任院长,医院又增设皮肤花柳科,由胡廷桢任该科医长。学校停顿期间,附属医院仍照常营业,并呈请省政府增加预算,于是从附设诊疗所成立时的常年经费4,000元增至当时的每月经费1,796元。并随即增设眼耳鼻咽喉科,由吴光涛任该科医长。自此附属医院已有4科,求诊者日益增加,旧有校舍已不敷应用,1928年秋在本校地址内添筑养病室(住院部)1所,后又增设妇科。
同时,学校加紧图书和设备建设。1927年学校仅有价值100余元的图书和2架小型显微镜。1928年、1929年先后购置了1700余元的显微镜、化学器械及教学、科研、医疗用具和图书资料。
1930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废止专门学制,实行专科学制”,并停发教学费用,学校陷入停顿。由于全校师生的坚决抵制,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一直到10月,学校才勉强恢复上课,并于1931年继续恢复招生。
抗战前的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
1931年8月,接教育部命令,校名改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省立医专)。学校改名后按照部令制订各种办事细则并切实施行,但是省里却未按照部令将经费拨给学校,致使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学校改名后,即设五年制专科,招收高中毕业生,不久在上营坊购地数亩建校。
1931年,学校更名之后,仍由校长主持校政,在校部设校务会议、经济委员会、特种委员会与校长办公室。
1932年,学校校舍面积9.82亩,有普通教室4间,解剖、组织、病理、生理、化学、细菌等实习室各1间,中文图书80册,外文图书1,027册,杂志、报纸等16种,仪器1,763件,博物标本263件。学校共有教员14人,在校生110人,全年由省里拨省库款61,664元。
1934年建病房1栋,手术室数间,教室及宿舍1所.
1934年,教育部修改高等教育学制,废止了医学专科,采用医学院一级制,并下令省立医专停止招生。省立医专的学生于是向校方提出:改校名为省立医学院,同时革新校政,充实设备,添聘教师,推进学校的发展。但学校未敢应允。学生又向省教育厅请愿,仍遭拒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公推代表张德淦、赖金源等人向教育部请愿,教育部部长王世杰不但不予接见,反而指令学校开除5名同学的学籍。此举引起学生公愤,学生集体罢课,并向教育厅厅长程时煃据理力争,同时上书省政府,请准予改院和恢复5名同学的学籍。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下布告称:“查汝等不守校规,集体罢课,掀起学潮,到处请愿,图谋不轨,实已目无法纪,应立即严加管制,所请‘改为省立医学院及收回被开除的五人’一节,碍难照准。”同时,派出大批警察到校镇压,关押请愿学生,并勒令一年级学生离校。这场斗争持续了8个月,虽未达到预期目标,但当局不得不同意学校恢复招生。
1937年7月,国立中正医学院成立。教育部认为江西省没有必要办两所高等医学院校,又一次下令“医专停止招生,逐年结束”,江西省政府有关人士将拨给省立医专办学的经费转拨给国立中正医学院使用。随着抗战爆发,兵站医院、后方医院纷纷设立,急需大批医务人员,而中正医学院已迁出江西,经学校多方努力并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熊式辉才同意向教育部提出保留省立医专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才表示同意省立医专继续招生,并拨给办校经费。
1937年春,省立医专学生编订同学录。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以校训题词:“忠爱勤俭。”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题词:“业精于勤,学在为人服务于社会,要认识有劳苦而莫露其劳苦,医药之学在自己不断的研究,乃可求其日新而又日新。”社会知名人士程时煃等为同学录题词。校长李为涟作序。王子玕题词:“敬业乐群。”
抗战及抗战后的省立医专
抗战时期学校的搬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省立医专师生积极参加了抗战活动,南昌市防空司令部防毒大队由本校担任,并由附属医院组织救护大队第二中队,积极开展救护工作,院内病室一律腾空,改收伤兵,以应战争需要。岂料下半年连遭敌机轰炸,校院房屋设备全部被毁,损失惨重。年底省立医专奉命由南昌迁往新喻县(今新余市),借文庙暨明伦堂为临时校院地址,照常上课开诊。
1938年7月,因战事紧张,学校又迁至赣县,校院均设置于旧镇台衙门,分别上课开诊,并收容病人。同年秋,招收新生1班。
1939年6月,赣县屡遭敌机骚扰,学校迁至南康县潭口镇,师生分别被安置在本镇廖家祠和附近民房内,附属医院分院设于赣县的旧镇台衙门。同年9月,招收战时救护人员训练班1班。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学校仍制定了“将来计划”,其中提到:“准本省医学人才,目下供不应求,本校现正力谋扩充,拟请江西省政府增加常年经费,以便增聘基础医学教员及增购各种重要设备,并拟请准予改办省立医学院,俾谋尽量发展。”
1940年1月,增设高级护士职业科,招新生1班。同年11月,李为涟辞去校长职务,熊悛继任校长。熊悛就任后,从全国各地招聘了多名教授来学校任教,如细菌学教授李梃、药理学教授罗潜、病理学教授杨简(后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矫外科教授孟宪荩、内科教授程崇圮等人,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12月,学校迁回赣县,院址设于省立赣县乡村师范学校内,并于旧镇台衙门设附属医院门诊部,在乡村师范附近自建平房两栋为护士科宿舍及教室之用。1941年4月,学校本部再迁赣县东门外川峰垇,校址设于盐局仓库,并在该地及燕窝坪购地自建教室及礼堂房舍,条件极为简陋,用竹筋泥浆建成,仅能遮风雨而已。熊悛还设法寻来一些图书,供教学使用。学校特别为杨简教授盖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病理研究所,用以对本省各医疗机构送来的标本作鉴定。后来,熊悛还借为蒋经国之子治病之机,将附属医院迁入小南门省立赣县中学原址。期间扩展多间房屋作为院舍,又在大南门外乡村师范附近加建平房1栋作为外科住院部,而将护士科教室及附设卫生事务所设于学宫坪武庙内。同年除招收五年制专科新生外,并添设六年制专科1班。1942年秋,建生理学教室与病理学教室。1944年秋,设立高级药剂职业科,招收新生1班,并于大南门外外科住院部增建病房及临床教室各1栋。
1945年1月,日寇发动湖北、粤北攻势,省立医专先迁于都葛垇,再迁宁都石上乡,六年制专科之低年级及药剂科、护士科在该处上课,专科高年级在宁都城内上课,附属医院则在宁都城内公园路民房分设诊所,同时又设石上诊所。同年7月间,在温家祠建楼房1栋为校本部,改石上为临时分校。1945年下半年,抗战结束后学校陆续迁回南昌。当时南昌的旧校舍已荡然无存,只好暂借法院前小学为该院附属医院院址,恢复诊疗工作,另租南昌市匡庐村6栋及系马桩民房2栋为师生宿舍及教室。至此,省立医专的“流浪”生涯方告一段落,转入重建办学的阶段。迁回南昌前,杨简、李梃、罗潜等一批与省立医专在抗战期间同甘共苦的名教授返回广东,而孟宪荩、程崇圮等留在本校,继续为省立医专的发展光大努力奋斗。
抗战后省立医专的重建
抗战胜利后,熊悛校长先期于1945年8月29日偕同省府人员返回南昌,不久给宁都学校拍来电报,电文称:“校舍全部被毁,片瓦无存。”学校迁回南昌复课后,就开始了学校的重建工作,在熊悛校长的主持下,自1946年2月起在南昌市介石公园前街学校原址开始建筑两层楼房、平房各1栋,作为办公室、教室、实验室之用。
1946年3月11日,熊悛校长调任江西省卫生处处长。4月,省府委本校附属医院矫外科主任孟宪荩为校长,接手主持学校的重建工作。重建工程于同年6月间基本完成。校部由邮政路迁入新校舍办公。4月至7月,学校在南昌市小金台建筑鱼鳞板楼房2栋,为附属医院小金台门诊部。12月,在省立医专原校址建筑图书馆、解剖教室、职员宿舍各1栋。
省立医专重建之时处境十分艰难。1945年度,省里仅拨发经费600万元(法币),临时费592万元,远远不够实际支出。在初期修建校部与附属医院的6项工程中,共用去建筑费3810万元左右,而经费来源仅有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补助修建费1000万元,教育厅分配复员修建费450万元,缺口达2000余万元。由于经费困难,除向银行借贷外,其余费用全部仅依靠拥有40多张病床的附属医院的收入来维持。修建图书馆靠的是同学们向外捐募及校友们的捐助。廖信鸿在《校友会成立周年回顾》中叙述此事:“又为协助本校之发展,发扬本校之精神起见,筹建图书馆基金,拟定捐册分送诸校友募集,陆续收到是次捐款共计法币四百三拾五万二千余元,然而物价奇涨,劝募金额有限,所收捐款虽未达原议之半数,但……需费共法币一千五百万元,较已收捐款额,相差悬殊,不敷之数,全由校当局设法垫支。”
1947年底,学校有图书3,110册,其中医药书籍占五分之三,其重要者多为日、德、美等国原版书。仪器方面,解剖组织学兼生物学教室有切片机、显微镜、石蜡箱、解剖器械、人体骨髓标本12具、切片标本100余种、挂图约100幅;生理学兼药理学教室有自动描记器及其附属装置动物解剖器械、天秤及各种药器及挂图;病理学兼寄生虫学教室有切片机、显微镜、孵卵箱、天秤、测微镜、解剖器械、药品色素、挂图及显微镜切片标本;生物化学兼有机化学教室有精密天秤、糖定量器、沉淀器,各种化学药品、玻璃器皿、标本、挂图等;细菌学教室有显微镜、高压消毒器、哺育箱、各种药品及玻璃器皿等;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教室有精密天秤及其他药品、仪器等;制药化学教室有电气马达1具、机动轧片机2架、手摇轧片机5架、磨粉机1架、压榨机1架、离心沉淀器1架、天秤3架及玻璃器皿若干;附属医院有普通医疗用具、电疗器械、药品、电气冰箱、太阳灯和X光器械大小2副、病床80张。
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学校还力求扩大规模,升格学校。在五年建校计划中,特别提到学校升格理由:(1)教师资格以大学或独立学院高;(2)编制以大学或学院多;(3)经费以大学或学院多;(4)大学或学院有外出留学资格;(5)待遇以大学或学院高,医专不改大学或学院,则教授难聘,且亦难留。因此向教育厅请求从1948 年起升格为省立医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同时仍附设六年制医专科、牙医专科、药学专科和职业病科,但这一请求未获批准。1948年12月24日教育部指示暂缓改学院。
1948年7月,学校教务主任为李为涟,训导主任为彭风潭,附属医院主任为胡献尚,全校有专任教授11人,特约教授2人,兼任教授5人。
经过重建的省立医专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除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正常进行教学活动外,附属医院已较抗战前扩大,在当时全省的医疗和医学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附属医院的重建 学校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附院)原有院舍全部毁于抗战。1945年冬,附院随学校迁回南昌,省军政当局借邮政路2号之法院前小学旧址为临时院舍,设有内、外、眼、皮花等科,11月5日,收容住院病人。同时学校另一方面积极筹划建永久性院舍。
1946年上半年,南昌市小金台前省立女子家事高级职业学校地基拨归学校建筑院舍。1946至1947年间,学校多方筹划资金先后建筑鱼鳞板二层楼房2栋。
1947年3月,忽接联勤部南昌营产管理所营产字第0087号公函,称以此地基系前左营武职衙署旧址,列为营产,命令立即停工。迭经交涉,方收到该所1947年5月12日营产字第167号公函以附院系属新建院舍,始准招标。
1947年6月30日,因施工进展缓慢,召集东复营造厂负责人举行座谈会,商定此项工程由本院收回自办。关于东复营造厂亏欠附院材料,附院只好聘请律师状诉南昌地方法院,方得追保偿清,工程亦于当年完竣。建筑这一砖砌洋瓦两层(附假三楼)门诊部大楼,历时半年,耗费2.3亿元。总计附院在两年以内建有大小房屋10座,共用去建筑费约5.5亿元左右。
1948年初至1949年,住院部正式迁入新院舍。经过重建,附院的住院部规模已经扩大。1947年全年附院门诊人数46,576人,住院病人1,346人,1948年附院门诊人数14,111人,住院病人增至2,221人。附院手术能力大为增强,已能开展胃手术、全子宫切除术等,其技术水平在当时的江医疗界首屈一指。
学校组织机构
省立医专仍遵照教育部修正之专科学校规程,设校长1人总理校务。校长下分设教务、训导、总务三处及会计室、统计室、附属医院、公共卫生事务所,并各设主任1人。设有四年制专科、六年制专科、高级药剂职业科、高级护士职业科等4科。
迎接解放
1946年底,国内掀起了学生抗议美军暴行的怒潮,省立医专部分学生参加了南昌抗议美军暴行的示威大游行。
1947年,全国学生面对蒋介石重开内战致使灾黎遍野难民衣食无着的局面,掀起了“反内战”、“反饥饿”、“要饭吃,要生存”的斗争高潮,省立医专学生积极投身于江西的“救饥救寒”运动中。1947年5月21日,中正大学学生“反饥饿、要活命”的游行示威遭到了省局的残酷镇压。这一事件发生后,省立医专部分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一起立即联合组织了“五二一事件后援会”,一致罢课,冒雨游行示威。同年冬天,省立医专学生参与成立了南昌学生救饥救寒联合会。1948年1月间,省立医专在校内募得510万元。1月11日,南昌学生救饥救寒运动救济股在省立医专开会,医专学生陈振中为会议主席,当即决议指派两位代表赴社会处搜集有关饥寒难民名单数目资料,该股拟待捐款缴齐后,即行全部购买粮食,并随后发放。1月16日,省立医专学生为响应救饥救寒运动,与大华歌舞团合作,在光明戏院演出节目,医专学生演出平剧,成绩显著,捐出1,932万元,按照救饥救寒联合委员会办法,发给学校附近贫民。
迎接南昌解放
1949年年初,国民党政府组织“应变委员会”,企图负隅顽抗;医专师生因势利导,利用“应变委员会”积极开展护校活动。
1949年4月1日,南京发生血腥镇压学生运动的惨案。4月17日,省立医专等学校的500余名学生赶往望城岗中正大学,参加“四·一血案死难烈士追悼会”。这次大会实际上是南昌进步学生的大联合,是向国民党发动一场冲击的动员誓师大会。5月1日,胡献尚接任校长以后,即任“应变委员会”主任,同时组织护校纠察队,日夜值班巡逻,保护学校财产。在解放南昌的战斗中,由南昌学联组织,省立医专与中正医学院学生一起参加了战地救护组,多次在战场抢救解放军伤员。5月22日,解放军进驻南昌,医专广大师生员工纷纷走上街头并高呼“天亮了!解放了!”等口号,同市民一道喜庆南昌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