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档案馆

1952年-1957年

发布时间:2017-05-06     阅读量:

 

升格后的江西医学院

(1952年-1957年)


        1952年1月1日,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正式更名为江西省医学院,从此,学院迈开了本科教育的步伐。

        改院后一些相应问题的处理
        医专升格后学制的认定
        1952年3月12日,江西省医学院就省立医专遗留问题及江西省医学院学制定位问题等向江西省文教厅和卫生厅请示:“根据现行医学院学制,医本科入学资格为高中毕业,肄业年限为4~5年。该院现五年制专科有一年级(1951年由中南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分配的)及二年级(1950年由医学院自招)各1班,均具有医本科完全相同之条件———入学资格为高中毕业,肄业年限为5年,基此,五年制专科一年级、二年级两班,拟分别改称为‘医本科一年级’与‘医本科二年级’。”“六年制专科入学资格为初中毕业(不收同等学力),肄业年限为6年,在第一、二年级就将高中课程精简地重点地全部修毕,后4年的课程与医学院的课程没有多大区别,再查医学院的牙科学系、公共卫生学系的修业年限亦为4年,基此六年制专科改为医本科,似属合理。又根据以往五年制专科(高中毕业入学)与六年制专科毕业后的服务能力,亦无甚轩轾,因此我们对六年制专科亦拟同时改称为医本科。”中央教育部于1952年9月29日以[52]高教字第086号复函中南教育部:“关于江西省医学院原有班级更改称谓事,我部同意你部意见:五年制的班次因系招收高中毕业生,应称为医本科,六年制的班次系招收初中毕业生,应称为专科。”

        江西省医学院改名为江西医学院的审批过程
        1951年底,江西省卫生厅以校名是否略去“省”字,曾向上级请示,未经批准。1953年4月8日,中央卫生部[53]卫教字第443号文规定,江西省医学院受中央卫生部领导,委托江西省人民政府代管。1953年5月12日江西省医学院向中央卫生部再次请示,拟将江西省医学院中的“省”字去掉。同年6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53]卫教字第408号文)正式批复,同意将“省”字除掉,改称“江西医学院”。

        党政管理
        1952年2月14日,经省政府批准,江西省卫生厅厅长许德兼任江西省医学院院长,魏怡春和孟宪荩分任第一、第二副院长;1952年7月11日,魏怡春奉调离职。1953年9月10日,尚友任江西医学院副院长。1956年2月10日,林怀远任江西医学院副院长。
        1952年7月1日,江西省医学院党支部正式成立。学院秘书处副主任邓子华任党支部书记,附属医院副院长乐峰任党支部副书记,同年10月发展了第一批党员。职工和学生等均成立了党小组。1953年11月9日,邓子华调任省卫生厅办公室主任,乐峰调任为江西医学院秘书处主任,仍兼管党的工作。
        1954年10月,中共江西医学院分总支委员会成立,接受中共江西省高等学校总支委员会领导。刚到任的院办公室主任黄木兰兼任分总支书记;10月16日,程广金任分总支副书记,王莹、谭启民、王族光等人任分总支委员。尚友、黄木兰和程广金分别在中共江西省高等学校总支委员会内任统战委员、组织委员和保卫委员职务。中共江西医学院分总支委员会下设学生、职工和附院等3个党支部。
        1955年4月,中共江西医学院总支委员会成立,副院长尚友任第一书记,院办公室主任黄木兰为第二书记,程广金为副书记,委员有宫永良、王振春、谭启民、王莹、王族光、赵凤乾等6人。学院共有中共党员63名,其中有候补党员31名。
        1956年4月,中共江西医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并成立了党委会,林怀远担任书记,黄木兰担任副书记,党委委员有尚友、王振春、宫永良、谭启民、于庆甫、严慕苏、程广金、王莹、薛琳、王族光、董辅生等。其时,全院党员共有93名,其中候补党员43名。其后,因各种原因,党委成员多有调整。1957年9月,院党委成员有林怀远、尚友、程广金、宫永良、于庆甫、谭启民、严慕苏、王振春、薛琳、孙道忠、周子明、邓碧清等人。11月,许德任学院党委委员。1957年10月7日,党委内分工,由林怀远负责“反右”斗争及改革,尚友负责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行政工作。

        江西医学院的扩展
        自从1952年元旦改院以后,江西医学院的招生规模开始扩大,当年招生61人。在1953年以后,历年招生均超过110人,特别是1956年,招生规模已接近400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院行政组织机构、附属医院乃至院舍面积也随之扩展。

         学院院舍和土地面积的扩展
        改院前,学院在阳明路院舍总建筑面积约8,210.52平方米,基地总面积18,446.23平方米,绝大多数建筑物破烂不堪。改院后除将可以修理使用者大部分进行修理外,新购办公室、教室、实验室、楼房各1栋,平房2栋,教职员工宿舍楼房2栋,另又购本院东侧张家菜园菜地15亩,共新增加建筑物总面积2,771.43平方米,基地总面积17,585.37平方米,较改院前分别增加33.75%和95%。1954年7月,经上级决定,第六军医大学校址划归第八军医中学。不久,经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确定,以八一大道北端以东,第八军医中学以南,包括专卖局、市防疫站、中医实验院以及附近民房在内的菜地约15万平方米,共计200余亩地为学院新院址。中南军政委员会拨款26亿元(当时币制),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20亿元,共计46亿元。1954年10月中旬,开始收购基建基地,新建宿舍。1955年2月寒假中,学生全部迁入新院舍,并按期在新院舍开始上课。1955年下半年,新建外科示范教室、动物室及浴室洗脸间,并在附属医院兴建理疗室和教学手术室各1栋。1956年暑假,学院院本部从阳明路迁至新校址。


        附属医院的扩建
        改院后,为了加强临床教学工作,1952年3月,由魏怡春兼附属医院院长,程崇圮任教务长。不久,经省卫生厅同意调整了附属医院格局,将原附属医院改称为内科医院,地址设在原南昌医院处(即现江西省人民医院院址);原省立第一人民医院改称为外科医院,地址设在原省立医院处(即现二附院院址)。两医院共有400张病床,行政上直接归省卫生厅领导,教学任务由学院指导。原医专附属医院人员按照本人业务专长进行了重组,编余人员与卫理公会南昌医院部分人员重组为南昌医院,地址设在小金台址(即现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址)。原归省卫生厅领导之城区卫生实验所自1952年4月起划归江西省医学院领导,担负学院学生的公共卫生实习任务。但由于学院本部在行政上不直接领导教学医院,给临床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1954年省卫生厅决定,将外科医院改为江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并自1954年11月起划归江西医学院领导。1955年1月,附属医院正式成立,在原外科医院的基础上增加了内科人员,病床数由200张增加到250张。

         教学与师资情况
        为适应改院后教学发展的新形势,学院不断强化教学管理,健全教学组织。1952年将专业学系调整为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生物、微生物、公共卫生、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皮泌科、五官科等13个学系;1954年将教研室调整为生化、生理、药理、解剖、寄生虫、微生物、病理、化学、物理、生物、卫生学、政治、俄文、体育等14个教研室。1954年6月,学院又将临床各学系改组,在附属医院建立了9个临床教研组,即内科学基础、系统内科、临床内科、外科学总论、系统外科、临床外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性病学教研组。小儿科及妇产科教研组仍设在原教学医院内。1956年,省卫生厅决定,将中医实验院并入江西医学院附属医院。
        为了解决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学院除招聘一部分专职教师外,还聘请院外专业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1952年,学院新增加专职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9人、助教27人,这样,加上原有和借聘的老师,全院各学系教学人员中,专职教授12人,兼职教授4人,兼职副教授14人,专职讲师18人,兼职讲师18人,助教57人,共计109人。随着学院的发展,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教学人员调整分配到学校任教。1958年,中央卫生部从中央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调出二级妇产科教授孙明、三级教授曾立胜(儿科)和吴道钧(内科)来院任教。到1956年春,学院的专职教师已达172人,教学辅助人员达45人,一支粗具规模的教师队伍基本建成,为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研工作
        改院后,科研工作主要围绕地方病、流行病、工矿卫生和中医中药科学研究工作展开,特别是把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血吸虫病作为科研的重点。1954年,经卫生部批准的“钉螺杀灭法的实验”和“血吸虫病治疗之改进”等11个研究课题都与流行病有关,1956年,114位教师提出了大小90个研究题目,副教授以上的教学人员有81%参加了研究工作,同时在学生中成立了20个科研小组,在教研组领导下进行科研工作。2篇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及其外文版。1957年,各教研组提出了当年科研课题86个,其中与血吸虫病的防治有关者13个,与“除四害”有关者(蚊子方面)2个,与中医中药有关者28个,86个题目中经中央卫生部批准列入国家计划的有7个。1958年,列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药组编制的科研计划研究题共15个,列入“血研”计划的15个,列入江西省计划的有24个,其余为院题(包括各教学医院)85个,共计13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