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医学院
1992年-1997年
发布时间:2017-05-06 阅读量:
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江西医学院
(1992年-1997年)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华大地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向新阶段进军的号角。医学院师生积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紧紧围绕“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开拓进取,推动全院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管理与体制改革
1993年4月12日,江西省委通知,史冠郁任学院党委副书记。
1994年1月14日至15日,中共江西医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出新一届党委会和纪委会。党委会组成人员如下:武代洪、吴宣成、史冠郁、邹良志、魏家凤、易炳星、岳东英、邱逸樵、曾能祥、董炳良,武代洪任党委书记,吴宣成、史冠郁任副书记,易炳星任纪检书记。上述选举结果由中共江西省委以赣字[1994]14号文批复同意。2月15日,省委组织部、宣传部通知,易为民任江西医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5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易为民任江西医学院副院长。
1992年春季时,学院机构设置仍沿袭原来的格局,但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机构改革的准备。根据1992年9月25日学院党委《关于我院深化改革的决定》,学院进行了全面的机构改革。截至1993年7月上旬,改革方案基本实施完毕。至此,学院行政机构有:院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总务处、学生工作处、校办产业办公室、监察室、审计室。业务机构有:基础医学部、社会科学部、医学一系、一附院、医学二系、二附院、口腔系、口腔医院、医科所、预防医学系、儿科医学系、影像医学系、图书馆、医学情报中心、学报编辑部。上述处级机构中,除教务处、总务处外,均不再设置科室。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1993年,学院进行了全方位的院系结合改革。院系结合即附属医院与相关学系结合,实行教与学一体化管理。学院经过院系结合改革,把临床医学系一分为二,分别与一、二附院结合成临床一系和临床二系;口腔系与附属口腔医院结合;儿科系与儿童医院结合。经过这次院与系结合调整,到1994年,学院处级教学机构有3部6系,即社科部、基础部、军体部、临床一系、临床二系、儿科系、口腔系、医学影像系、预防医学系。
1993年10月27日,根据国家教委、国家体改委的有关规定和学院实际情况,经省卫生厅同意,学院成立军事体育部,为正处级教学机构。1995年4月5日,学院设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1995年8月30日,学院决定将“实验动物室”更名为“江西医学院实验动物科学部”,为部系级业务机构。1996年7月8日,江西省卫生厅通知,同意学院撤销原“培训中心”和教务处成教科,成立“江西医学院成人教育部”。7月11日,江西医学院根据上述意见,正式作出成立成人教育部的决定。7月11日,学院经省卫生厅同意,成立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为部系级业务机构。1997年6月11日,学院决定成立研究生办公室。
1992年,叶如美被国务院授予“医疗卫生事业突出贡献”称号。1993年,刘炎玲和叶如美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邱明庆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王道仁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毛振邦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刘炎玲被授予“白求恩奖章”。
教学和科研工作
自1992年起,学院在临床专业基础上开展了妇产科学、眼耳鼻喉科学、皮肤性病学、急救医学、麻醉学、检验学、医学美容等专业后期分流教学,在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卫生检验、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分流教学,以满足和缓解社会对上述短线紧缺专业人才的需要,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医学教育机制。与此同时,学院还根据社会需求,积极拓展招生渠道,调整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1993年,除按计划在本省招收本科生外,积极扩大在外省的招生比例,学院本科年招生人数首次突破600人大关。此外,从1993年起,学院还连续三年尝试性地招收了大专班学生。1996年,学院在国家实行统一并轨招生的改革精神指导下,一共招收666名新本科生,其中省外学生达150名。
1992 年,经省卫生厅批准,学院正式将“微生物与免疫学”、“消化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确立为重点学科。1996年,在专家评估的基础上,经省政府研究确定,学院的消化内科和心血管内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烧伤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和儿科学被确定为“九五”期间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1993年,内科学(呼吸系病、血液病)、外科学(烧伤)等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外科学(胸心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4年,一附院王崇文与上海二医大仁济医院汪伦基联合招收内科学(消化)专业博士生。同年,一附院彭轼平与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张时纯联合招收外科学(泌外)专业博士生。1997年,二附院盛茂鑫与上海二军大长征医院王会元联合招收外科学(普外)专业博士生。
到1997年,学院共有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为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引入激励机制,1993年,制定了《江西医学院专职科研编制分配及核定办法》《江西医学院科研工作量及津贴核发细则》。1995年12月26日,学院召开全院科技大会。
自20世纪90年代起,学院申报课题与获准率呈稳步提高趋势。1993年到1997年,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32项,总经费640.59万元,其中国家基金课题28项。秦达意的“油膜隔离法化学箝技术与分子依从性离子性通道的研究”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填补了江西省在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方面的空白。1993年,全院有2项教学成果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1995年,黄绍烈等的“运用中医中指中节同身寸确定食道心房调搏导管深度的最佳位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李国辉等的“辐照氟银猪皮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获得了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陈蔷娟等的“新型可转动义眼座连体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刘志刚等人的“蝉抗原诱导的宿主—寄生虫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和兰绪达等的“人工晶体状眼内植入的临床研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郭光华等的“高频喷射通气和机理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郭光华等人的“高频喷射通气过程形成涡流与CO2排除的关系”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