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档案馆

第二临床医学院

发布时间:2017-09-29     阅读量:

         历史沿革

       第二附属医院前身可以追溯至创建于1927年的南昌市立医院,当时由国民党南昌市政委员会管辖。1934年经扩充改建为江西省立医院,隶属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卫生处,院址设在南昌市贡院背(现民德路)。1937年4月 ,江西省立医院被江西省政府确定为国立中正医学院的实习医院。1939年日军占领南昌,省立医院随国民党省政府先撤至吉安市,后又迁往泰和县。1944年,医院先后迁往兴国、宁都等地。1945年10月省立医院随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迁回南昌原址。
       1949年南昌解放,医院更名为江西省立南昌人民医院。1951年,更名为江西省立南昌第一人民医院。为救治抗美援朝伤病员,同年7月改为第五预备医院。1952年1月恢复省立南昌第一人民医院。同年,江西省卫生厅调整部分医院格局,向专科重点方向发展,医院改名为江西省外科医院。1955年,更名为江西医学院附属医院,担负着城市医疗预防及教学工作的双重任务。1952年9月 ,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和省内科医院的部分专业人员调入省外科医院,这些人的很大一部分以后都成为医院乃至江西省医疗卫生界的学科带头人。1958年9月,医院更名为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文化大革命”期间,医院下放给南昌市管辖,1970年2月改名为南昌第二医院,并在南昌市湾里区耗资100余万元兴建了设有500张床位的湾里医院。之后其更名为南昌市人民医院。
       1972年5月,省革委会决定恢复南昌市人民医院与江西医科大学(原江西医学院)的隶属关系,医院更名为江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1月,复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005年8月,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9月医院随之更名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院概况
        第二附属医院位于南昌市民德路1号,分院位于南昌市江铃西二路190号。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48万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2.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08亿元,其中仪器装备2.63亿余元。编制床位1,660张。
       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1995年被卫生部授予“三级甲等”医院。科室齐全,设临床科室27个、医技科室15个、分院1个,临床教研室21个。有重点医学研究机构10个,其中省级研究机构4个,分别为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江西省心脏血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医学遗传与基因治疗研究所。
       医院现有职工1,888人,专业技术人员1,629人,其中医师696人,护理717人,医技187人;高级职称468人,中级职称446人;博士102人,硕士305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19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9人;国家卫生部、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省优秀科技创新人才1人;省有突出贡献人才3人、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青年科学家6人;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4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0人,井冈学者1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7人,省高校骨干教师14人,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57人。
        2010年主要医疗指标为:门诊562,320人次,急诊28,516人次,入院31,578人次,出院31,518人次,平均周转率41.81%,平均住院天数11.63天,病床使用率117%,抢救成功率85.98%,手术15,619例,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9.42%。

       医疗工作
        1927—1934年医院担负着南昌市民的医疗、卫生、防疫工作。抗战期间医院辗转省内吉安、泰和、宁都等地,接受伤员及民众的诊治。1945年迁回南昌后修建院舍,重新收治病人。南昌解放后,医院还担负民众接种牛痘及注射预防针工作。此时,卫生技术人员达115人,病床200张。朝鲜战争期间,收治了400多名志愿军伤病员。1955年后,医院担负起城市医疗预防及医学生教学工作的双重任务。1951—1957年,在省内首次开展的医疗技术主要有:胆囊切除及胆道取石术、胃大部切除术、尿道外伤及尿道狭窄、耻骨上前列腺摘除、肾切除、腹主动脉造影和淋巴造影、单次硬膜外麻醉及镜内麻醉、肺切除、心脏二尖瓣狭窄分离、局麻下小切口髓核摘除、脑室器造影以及心导管检查等。
        1958年门诊大楼落成,有床位420张,设9个临床科室,并代管江西省沙眼防治及皮肤性病研究所,8个辅助医疗科室,卫生技术人员222人。到1966年,开展的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与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研制心房颤动除颤器、赣Ⅰ型经络探测仪、玻璃体置换术、内囊鼻腔吻合术、开眶术、针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制作多用经络探索器、下颌骨切除立即植骨术、针麻下行耳鼻喉手术、心导管检查与心血管造影术、硬管式腹腔镜检查、A 型超声波检查、全麻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应用研究、泌外肾穿刺造瘘术、头癣防治研究、颅内听神经瘤的摘除术、脾肾静脉吻合术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医疗技术人员队伍逐步扩大,病床数增加,科室设置趋于齐全。1986年临床科室有19个,医技科室10个。1992年编制床530张。2009年编制床875张。2010年增至1,660张。
        医院积极进行对外医疗交流,医务人员出省、跨国学习培训较多,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多项技术填补省内空白或达国内领先。近年来开展医疗新技术、新疗法654项,较为先进的诊疗项目有:角膜、骨髓、心脏、肝脏、肾脏移植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疾病,腔镜下各种疾病的诊疗术,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大动脉及周围血管的介入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各种起搏及体内除颤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治疗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肿瘤介入治疗,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眼底病诊疗技术,全喉切除发育重建术,人工耳蜗植入术,人工锥体置换术,颅底肿瘤根治术,冠脉旁路手术、胰头癌合并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术,四色流式细胞术诊断急性白血病及相关疾病,DNA测序分析诊断遗传性疾病及亲子鉴定,MRI全身弥散成像等技术,多排CT三维血管重建术等。其中组织器官移植、腔镜微创手术、介入诊疗项目成为医院三大技术特色。
       医院坚持公益性质,承担支援基层医院、援疆、援外、抢险救灾等社会工作,先后荣获“江西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江西省抗冰冻雪灾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全国城市医院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教育教学
        医院创建之初就承担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设立护士培训班,明确了办班的目标和计划,并制订考核、淘汰制度。1934年承担了江西医学专科学校的临床教学工作。1949—1954年,承担江西医学院外科教学和临床实习教学任务。1954年成为江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后,承担医学院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1963年,担负江西医学院医疗系半数学生的临床教学,课堂讲授810学时,课间见习21,031学时,实习学生数89人。1972—1991年年均承担教学时数278学时。1979年心血管内科和普外科首先招收研究生。1981—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7名。1993年江西医学院成立临床医学二系,设18个临床教研室。截至1994年,医院有13个临床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放射科、普外科、泌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呼吸内科、儿科、妇产科,均承担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2003年更名为江西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2005年改名为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担负医学类研究生、本科生、成教生的临床教育和培养任务。截至2010年,医院承担临床医学、医学影像等10多个本、专科专业2,000余名学生的临床教学和400余名进修生的带教工作,完成本科2万余学时的教学任务;培养博士研究生169名、硕士研究生3,696名。
        专业设置上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重点,发展医学相关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三级学科9个,硕士点26个。有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2个: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5个: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血液内科;省医学领先专业11个: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血管外科、肝胆外科、呼吸科、心脏外科、神经内科、超声科诊断、检验科、眼科、肾内科;国家临床药物试验专业9个: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呼吸科、肾内科、消化科、妇产科;卫生部心脏介入技术培训基地1个。有省级优质建设课程2门,实习教学医院28所。获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师德师风创新活动”奖1项;“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名师”3人。
       作为临床人才培养基地,医院积极开展各类医护人员进修和继续教育工作。1980—1994年年均进修班共17个,年均培养进修生150~200名。1995—2010年,共培养进修生4,845名。近年来,医院还派出医务人员到国内多家医院进修学习324人次、赴国(境)外进修70多人次。截至2010年,医院承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个,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91项。

       科研工作
        科技兴院是医院的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科研工作主要是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硬件建设、诊疗技术创新和开展新的诊疗项目。从20世纪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期,先后开展了一批全省首例的医疗新技术。
        1985年医院设立学术委员会。1987年成立13个实验室,3个研究室,3个研究所,其中有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江西省心脏血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遗传与基因治疗研究所、南昌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等。
        1991年医院以贯彻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落实“科技兴院”为宗旨在全省省市级医院中首次举办科技大会,总结科技工作,部署科技任务,表彰先进,设立了多种奖项,并公布全院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和荣誉奖。此后又先后4次举办科技大会。
1983—2010年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40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3项,国家“863”子课题1项,国家“973”计划前期计划1项、子课题1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划1项,牵头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科技部课题6项,教育部重点2项,卫生部8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3项,省科委、科技厅课题242项,其他厅级课题917项。2000—2010年共获上级部门资助经费3,236.65万元。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验收134项。
       1958年“心房颤动除颤器”获卫生部金质奖,“赣工型经络探测仪”获卫生部技术革命先锋奖。1959年“针麻用于耳鼻喉科手术”获卫生部奖状。20世纪50—70年代中期,医院历年均有科研成果和开展新技术项目,由于当时未实行鉴定制度,不能确定其水平。1980—2010年承担的各级课题中,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验收181项,其中国际先进10项、国内领先36项、国内先进8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和省自然科学奖44项,其中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为省内自2000年设立该奖项以来医疗卫生界的唯一。自1978年至2010年以来,全院共计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部级2项、省级87项、厅级16项。
        1978—2010年公开出版的教材、著作(含合编、著)131部。1980—1994年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462篇,其中一级刊物212篇,二级刊物1,137篇。2000—2010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74篇(2008年开始,一般期刊、一级学会未列入统计范围),其中SCI收录和核心期刊9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