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档案馆

1983年-1992年

发布时间:2017-05-06     阅读量:

 

改革开放初期的江西医学院

(1983年-1992年)


         1983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开幕。在十二大前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同时,教育领域的改革也迈出了重大的步伐。

        学院领导变动与机构设置
        1983年8月26日,江西省委通知,徐青和主持江西医学院党委工作,朱越藩主持江西医学院院务工作,陈彼得、张培任江西医学院副院长。11月25日,徐青和任江西医学院党委书记,陈彼得、张培为党委委员。1984年1月12日,江西省委通知,朱越藩任江西医学院院长,孟宪荩任江西医学院名誉院长。
        1985年始,根据上级指示,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确定院长对外代表学院,对内主持学院经常性工作。院长对党委负责,分管各方面工作的副院长为院长的助手。党委对行政工作起保证监督作用。5月31日,江西省委通知,邹良志任江西医学院党委副书记。1987年2月24日,江西省委通知,任命刘泉开和朱玉芬为党委委员、副院长,程占东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因年龄原因免去朱越藩的院长职务,由刘泉开主持院务工作。
        1988年9月11日,江西省委通知,吴宣成和武代洪任党委副书记,魏家凤为党委委员。9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吴宣成任院长,邹良志和魏家凤任副院长。
        1990年8月9日,江西省委通知,武代洪任党委书记,程占东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1982年后,学院处级机构的设置仍沿袭原来的格局。1984年4月和9月,学院开始进行了机构改革,先后新设立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医院管理处、培训部、医学教育研究室和口腔系,将保卫科升格为保卫处,恢复设立了学生工作部。同年2月17日江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1984年15号文《关于江西医学院机关处室机构设置的批复》同意学院党委机构设置“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行政教学机构设置“院长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马列主义教研室、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基础课部、人事处、行政处、保卫处、图书馆、学报编辑部”。1985年11月5日,江西医学院以江医[1985]137号文《关于机构设置的报告》向省编委、省工改办请示,要求设置干部培训部、医院管理处、学生工作处和基建委员会。
        1986年4月16日,江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医学院处级行政教学机构设置为:院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人事保卫处、总务处、计划财务处、器材设备处、社会科学部(含马列主义教研室与德育教研室)、学报编辑部、基础课部、图书馆。5月15日,江西医学院行文给省编委,并于同月24日得到省编委通知,同意“将‘人事保卫处’分设为‘人事处’和‘保卫处’”。
        1987年,在原教务处教材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器材设备处。1988年4月,基建科、财务科从总务处划出组成计划财务处。
        1989年5月12日,江西省卫生厅作出《关于江西医学院教学、业务机构设置的批复》,“同意你院设置正处级教学及业务机构10个:基础医学部、社会科学部、临床医学系、预防医学系、儿科医学系、口腔医学系、高教研究室、学报编辑部、图书馆、培训中心”。
        1990年1月1日,江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与江西省卫生厅又发文通知江西医学院,根据国家教委[85]教计字90号和[85]教计字83号文件精神,“学院行政管理机构层次为院、处 (部、室)、科三级制。党政处(部、室)级管理机构限额为13个,机构名称由学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行研究确定,报省编委、省卫生厅备案”,“教学机构(含各种学科的教研室及图书馆、学报编辑部、高等教育研究室等业务机构由学院按有关规定设置;学院纪检委、共青团、工会等组织机构由学院按有关章程规定办理”, “学院人员编制总数为1,290名(含人体科研编制3名)”。
        1990年6月7日,学院正式行文给省编委,确认13个党政处(部、室)级管理机构:院长办公室、人事处、保卫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科研处、计划财务处、器材设备处、总务处和4个党委机构。
        截至1991年底,学院除设立了省编委规定的13个党政处(部、室)级管理机构和省卫生厅规定的10个正处级教学业务机构外,还按照有关规定设置了监察室、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科技开发中心、基建办公室,以及二级单位一附院、二附院、附属口腔医院和医学科学研究所。
        1983年,符式珪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刘炎玲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3年,邱明庆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邱明庆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七十周年校庆
        1991年5月10日,来自海内外的历届校友3,000余人团聚母校,庆祝建校七十周年。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刘方仁,省人大副主任裴德安,省政协副主席金立强、叶学龄及吕良、邓子华等老同志出席校庆典礼;宋任穷、谷牧、陈敏章、毛致用、白栋材、方志纯、赵增益、陈癸尊等领导和熊悛老校长为江西医学院建校七十周年题词。在七十周年校庆筹备过程中,确定了“德高医精”为校训,编写和确定了校歌。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984年4月2日,江西省委宣传部通知,任命了学院党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学院院办主任、人事处处长、教务处处长、总务处处长和图书馆馆长。4月18日,学院党委通知,并宣布“原任学院以上部门的正职同时免除”;同日,以江医党字[1984]24号文任命了两位学院纪委副书记;同日,又以江医党字[1984]25号文任命了党办副主任等20名副处级干部。这一次共任命29人,涉及学院本部的绝大多数部门。新设立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将临床医学部改名为“医学系”,将保卫科升格为保卫处。
        同年9月,江西医学院党委又进行了第二批处级干部任命,以江医党字[1984]34号文任命了一附院党委正副书记、副院长(3人),二附院党委正副书记、副院长(2人),一附院调研员(3人,均为一附院原任领导);以江医党字[1984]35号文通知任命了党委宣传部正副部长等25位正副处级干部。在这次处级干部调整中,新设立了医院管理处、培训部、医学教育研究室和口腔系等4个处级机构,恢复设立了学生工作部。9月10日,学院党委又决定成立“基建委员会”。
        经过上述两批处级干部任命,共安排了54名正副处级干部,原来任职的正副处级干部绝大多数被免职,少数被调动;新设置和升格了7个处级机构,恢复设立了1个处级机构。至此学院人事与机构设置的改革初步告一段落。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
        1985年6月和7月,学院卫生系和儿科医学系相继复系,于同年9月招收卫生专业本科生60名,儿科医学专业本科生40名。学制均为5年。在此之前,儿科医学专业已于1982年开始试招本科生。
        根据1985年学院医学教育研究室对江西省2000年西医专门人才培养规划所做的预测研究,增设“医学影像”这一短线专业是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1988年3月,国家教委下达《关于部分高等院校医药本科筹建专业调整审批意见的通知》,同意学院自1988年起筹建医学影像学专业。1990年初,筹建工作基本就绪,同年3月,学院申请正式招生。同年9月,学院医学影像系正式成立,并面向省内招收首届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30人。
        1984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医学院的医学专业被确定为省属高校重点专业。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高等院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1987年学院的医学专业和卫生专业分别改称临床医学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至1991年,学院医学本科共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儿科医学、口腔医学和医学影像学5个专业。1986、1987年,学院先后两年参加了省教委组织的全省重点专业的评估活动,临床医学专业被确定为全省高校重点专业。
        1984年1月13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等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当年招收研究生10名。9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外科(烧伤)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1985年增设内科学(消化)、传染病学、外科学(胸心和泌外)和眼科学等5个专业。1985年2月,学院成立研究生科,统一管理全院研究生工作,仍归科研处管理。1986年8月11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组织学与胚胎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寄生虫学、儿科学、外科学(普外、泌尿外)、耳鼻咽喉科学、口腔科学(口外)等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全省高校之首。9月,内科学(呼吸)、外科学(骨外)专业同时招生。1987年至1988年,先后新设耳鼻咽喉科学、口腔科学(口外)、病理解剖学、儿科学等专业。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生理学、内科学(消化系病)、外科学(烧伤)等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教学管理与改革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学院积极推行教研室集体备课制、主讲教师试讲制、教学评估制等教学管理制度。1985—1987年,修订教学计划,采取“三增三减”(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增加自习时间,减少授课时间;增加实践环节,减少理论教学)措施,医学专业的总学时由3,834减少为3,242,缩减了15.4%。针对学院本科教育已从单一科系发展成为临床医学、儿科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的多科系教育特点,1987年,学院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多科系(本科)同异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与宏观调控”的教改方案,对口腔医学5门专业课程810学时、儿科医学4门专业课程369学时,预防医学9门专业课程660学时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既做到四系教学计划中有关医学专业“共同属性”课程同步进行,又做到四系各自专业特点的不同专业课程异步安排,理顺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医学、预防医学四个系之间的教学关系。
        1989年,蒋琳、叶如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邹志森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4年,戴育成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6年,易为民、曹勇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3年,高摄渊、鲁纯葆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教学与科研成果
        1989年3月,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学院有5项教学成果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蒋琳的“《基础化学》的教学及其教研室建设”,程本芳、迮明廉、余启胜的“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多科系同异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调控”,邹志森的“培养实习医师的有效措施———‘四项任务’和‘七项制度’”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0年,学院有3项教学成果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法和教材的改革”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世纪80年代中,学院的科技成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获得一大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曹勇等的“高频喷射呼吸机”于1984年获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985年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这是学院历史上首次获得的国家三等奖。王尚福等的“微晶陶瓷人工关节生物材料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于1987年同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戴育成等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淋巴细胞集落的形成”于1985年获得了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988年,又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司鲁等的“国人脑血管的系列研究”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戴育成等的“人类B淋巴祖细胞(BL—CFG)体外无血清半固体培养的研究”于1990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俞俊甫等的“恒压式导纳图仪研制及其应用”于1984年获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对外学术交流
        1984年8月,戴育成副研究员出席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实验血液学会议,并在会上宣读研究论文,还担任了一个分会场的执行主席,这是学院派出的第一位参加在国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代表。1984年12月,学院代表团赴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访问,并与该大学医学部正式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书,访问中还与日本福冈大学医学部、久留米大学医学部、广岛大学医学部建立了联系。         1987年11月,口腔医学系又与九州大学齿学部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根据校际合作协议,日本九州大学齿学部连续几年都接收了江西医学院的留学生。以后,陆续有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一批国外知名学者与专家也先后来院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学。

        医学科学研究所
        医学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72年3月20日,由省卫生厅领导。1981年2月,省卫生厅决定撤销省新医药研究所建制,将该所合并入省医学科学研究所。1983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将该所划归江西医学院领导,实行医疗、教学、科研三结合的管理体制。1984年5月5日,省医科所正式移交给江西医学院。